2017-06-07 17:26:21 来源:优胜教育网整理 作者:
国外媒体把中国的高考比喻为“战争”。英国路透社今年6月对中国高考的报道,标题就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令人恐惧的高考》。
国外媒体把中国的高考比喻为“战争”。英国路透社今年6月对中国高考的报道,标题就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令人恐惧的高考》。之所以这样大惊小怪,是因为他们的高考要宽松得多。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使这一制度更趋公平和科学。从这一出发点看,国外高考的成功模式不失为一种启发。
事实上,全球都有“高考”。比如,美国有SAT,英国有A-Level,这些都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必需,是选拔人才的手段。不同的是,社会教育资源的丰富,职业教育的发达和成熟,人们对成才道路的宽泛认知等,从某种意义上冲淡了人们对能不能进入高等学府这个问题近乎“刻薄”的强烈情绪;东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疏密的不同,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两者对于孩子“成才”和“成人”的不同期许。
德国:平时成绩与结业成绩并重
严格来说,德国的高考相当于国内的毕业考试,即会考。根据成绩和个人意愿,德国孩子初中毕业后可以分别升入普通一类中学、实科中学或文理综合中学。
其中普通一类中学的功课难些,但拿到这类高中毕业证书后,学生只需申请大学而不用参加高考。换句话说,德国孩子上大学 不是靠高考成绩,而是用最后三 年的6学期平时成绩的50%,加 上最后的中学结业考试的 50%去申请的。而6个学 期的平时成绩,是每个科 目每学期6次考试的综合成绩。德国大学在挑选学生时,不仅看他的会考成绩,学生的领导才能、外语水平、打工经验、社区服务经历以及荣誉奖状等,都成为学生被录取的筹码。
法国:高考作文考哲学
法国高考即著名的baccalauréat(高中会考),简称Bac。Bac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中国高考,巧的是,中国高考的第一门要考作文,而法国Bac的第一门也要考作文,但不是语文课作文,而是被称为philo的哲学作文。 这就是传说中的每个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philo关,不论是主修文、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英国:A-level课程全球通用
在英国,A-Level是英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课程,几乎已经被所有英国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因此英国高中课程被国际教育界誉为金牌教育课程,以及全球大学入学的黄金标准。
入学要求方面,全球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入学标准也不尽相同,概括地说,学生至少要学习三门课程,只要在两门课程中取得合格就可以达到一些普通大学的入学标准。
韩国:不吃海带怕落榜
韩国高考临近时,周围亲朋好友们会送年糕和巧克力给考生,就是为了祈愿考生能像年糕一样榜上有名。考生绝对不吃海带,吃了有落榜之嫌。
高考前一晚,还会有不少胆大或者无望的考生偷走一些韩国现代索纳塔轿车或者三洋卡车上的金属标志牌,这两种车的标志上都有字母“S”,而“S”在韩国的高考季节,就标志着韩国的顶尖大学首尔国立大学。
日本:落榜生称作“浪人”
日本高考题目一度向难题化、偏题化发展。激烈的竞争意味着很多学生都无法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很多名落孙山的考生选择来年春季重考,他们被称为“浪人”。
但也不能指责考生盲目崇拜名校。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日渐消失,加上经济不景气,令毕业生失业率居高不下。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将目光转向了一直紧俏的名校学位。
印度:凌晨三点钟上补习班
对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高等教育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印度有12亿人口,每年有上千万高中生毕业,但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幸运入学。
激烈的竞争对印度学子造成的压力也非常大,许多学生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然后参加各种校外辅导和残酷的死记硬背学习,一切都是为了参加5月底举行的12年级毕业考试。
本站编辑:东辰丶
--随时随地获取优胜教育最新产品、活动信息和个性化教育资讯,更多精彩教育信息,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